香港即時新聞網
市建局再提檢討「七年樓齡」收購政策否認「發窮惡」 稱礙舊區更新增成本
來源 : 明報
更新 : 2025-10-29 12:06
目前市建局現時以「同區7年樓齡」單位呎價作為計算物業收購價的基礎,市建局一直醞釀檢討。市建局行政總監蔡宏興於報章撰文,再指市建局現時採用的自住住宅物業收購準高於物業實際市值,業主傾向等待市建局收購而不接受私人發展商收購,將阻礙市區更新且導致地價繼續上升,呼籲檢討現時收購政策。他又否認檢討收購政策屬「發窮惡」,認為屬因時制宜。 蔡宏興認為市建局的收購政策較私人發展商豐厚。他指出,市建局收購自住住宅業權的準則參考政府現行的「自置居所津貼」賠償準則,以舊樓的市值再加上津貼的「同區七年樓齡」計算呎價;私人發展商則以重建潛力、樓齡及地區等因素,釐定舊樓物業收購價,舊樓業主不願接受私人發展商收購,傾向等待市建局收購,以致舊區更新嚴重延遲;亦會令私人收購的成本上漲,造成土地及房屋價格上升的惡性循環。蔡宏興表示,本港經濟及樓市在疫後的復甦緩慢,政府持續提供可發展土地,私人發展商獲多種投資選擇,對參與低回報、發展期長的重建項目缺乏興趣,放慢參與市建局項目,入標投地較為保守。他表示,樓價、地價預期將不會有大幅度增長,市建局現金回流受影響,現行收購政策亦帶來財政困難,未能善用社會資源,阻礙市區更新。蔡宏興又指,私人樓宇失修及老化日益嚴重,樓齡50年或以上的舊樓數目的增長幅度已經遠超公私營的重建步伐,舊樓業主等待市建局提出收購而忽視大廈的維修保養,進而影響樓宇安全及環境衛生,導致物業貶值。他相信,市建局現有「同區七年樓齡」的收購定價將與實際市場價值差距增大,難以善用社會資源推動市區更新。市建局截至本年3月31日的資產淨值為436億港元,惟蔡宏興重申市建局若繼續沿用現時的收購補償政策,並在沒有持續行常「活水」即項目招標的前期款項流入的最壞情況下,現時的淨資產將會在未來5至10年用盡。他指出,若市建局根據財務狀况,只推動規模較小的重建項目或放慢市區更新速度,待重建的舊樓居民將受到最直接影響。他認為須檢討現時的收購政策,以善用社會資源、維持市區更新長遠可持續性,呼籲社會繼續溝通討論。相關字詞﹕市建局 蔡宏興 舊區重建 編輯推介
已複製
https://www.headline4hk.com/article/20251029/mingpao/1761710741209/
市建局再提檢討「七年樓齡」收購政策否認「發窮惡」 稱礙舊區更新增成本
市建局再提檢討「七年樓齡」收購政策否認「發窮惡」 稱礙舊區更新增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