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即時新聞網
心臟類器官基因電路助測毒性 料可縮一半藥物測試時間
來源 : 東方
更新 : 2025-09-05 13:08

藥物投入市場之前,需經過多重臨床實驗,包括動物測試等等。不過俗語有云「是藥三分毒」,有部分藥物甚至投入市場後才證實具有毒性,不但對病人造成影響,亦阻礙藥物發展。一間由港澳台科學家成立、主要協助藥物研發服務的初創公司就針對藥物的「心臟毒性」,透過人工智能「基因電路」(Gene Circuit)、心臟「類器官細胞」等技術,加快藥物研發。公司成員估計,服務可將原本需時一年半的藥物臨床前試驗(Preclinical phrase)測試時間縮短五成,成本亦可以大幅減少三分之一,有助藥廠加快研究新藥。 香港恩網管理總監孫振威表示,公司於2021年成立,主要針對心臟藥物開發、毒性監察等市場。現時一般的藥物測試會用到動物來測試藥效。若長期服用「心臟毒性」較高的藥物,可能會增加心律不正、心衰竭等風險。不過由於動物心臟某種結構上與人類不同,導致較難測出藥物的「心臟毒性」,甚至曾有部分藥物推出市面後,才發現具有心臟毒性而要回收,令藥物研發數以億的成本白白浪費。 行政總監石致宇就指,公司透過「心臟類器官細胞」進行測試,有助準確預測人體用藥情況,且比起以往動物測試要「逐隻做」,透過類器官細胞便可大規模進行測試。此外,公司亦透過AI基因電路設計技術調整細胞,以便了解特定基因對藥物的不同反應,包括心臟毒性等,同時亦設立AI輔助的自動化網上平台,協助研究人員快速進行基因分析。 至於「類器官」細胞測試的認受性,孫振威就補充,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今年4月已公布鼓勵使用「類器官」測試,並將於幾年內取消動物測試的強制要求。現時已經有不同的海外公司使用其服務,協助測試阿茲海默症、柏金遜等神經類藥物,亦有改善癌症治療「甩頭髮」副作用的藥物等等。未來亦會考慮擴展服務至醫美等範疇。 石致宇表示,由於生物醫療科技投資回報周期較長,較難找到投資者。資助方面,外國會有基金專門投資生物醫療等公司,而港府提供的資助,主要聚焦於非常早期的初創企業,對於已經成立幾年的公司較少。該公司早前就獲城大「HK Tech 300」計劃批出100萬資金,並協助公司參與不同活動,例如「亞洲數字健康峰會」等,提供更多機會接觸業界及人才。
已複製
https://www.headline4hk.com/article/20250905/oncc/bkn-20250905010014229-0905_00822_001/
心臟類器官基因電路助測毒性 料可縮一半藥物測試時間
心臟類器官基因電路助測毒性 料可縮一半藥物測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