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即時新聞網
分子檢測甲狀腺 演算法評估患癌率 望避免90%多餘手術
來源 : 東方
更新 : 2025-09-03 12:15

甲狀腺疾病屬於第2大內分泌疾病,若頸部持續腫大變「大頸泡」,或許已患甲狀腺癌。不過,過去患者需做手術才能準確診斷是否患癌,需面對不必要的手術風險。醫學界最新研發出「分子檢測技術」,可透過俗稱「抽針」的傳統細胞檢查,再用基因檢測技術分析細胞基因,並透過演算法評估惡性機率,有望避免近90%不必要的手術。 傳統上要診斷甲狀腺癌,病人會先做俗稱「抽針」的細針穿刺細胞檢查,但當中有20%至30%個案的結果會被判斷為「不確定」,需進一步做手術確診有否患癌。香港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只要將抽針獲取的細胞樣本再進行基因分析,以演算法評估惡性機率,便可協助診斷該些位於「灰色地帶」的個案。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內分泌外科主任馮文謙指出,逾90%的甲狀腺結節個案屬於良性,但有5%至10%個案屬於惡性結節,即是甲狀腺癌。一般而言,若透過超聲波檢查發現邊界不清、伴微鈣化的可疑結節,會考慮進一步作「抽針」診斷。而抽針的結果中,一般約70%個案為良性、10%為惡性,但亦有20%至30%個案會被判斷為「不確定性」(Bethesda III/IV),而這種個案的癌症風險約為10%至40%。 以往若發現「不確定」個案,醫生會考慮再抽針檢查或直接做手術,而近年研發的「分子檢測診斷技術」,可協助醫生判斷手術的必要性,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手術,亦有助節省醫療資源。
已複製
https://www.headline4hk.com/article/20250903/oncc/bkn-20250903030046181-0903_00822_001/
分子檢測甲狀腺 演算法評估患癌率 望避免90%多餘手術
分子檢測甲狀腺 演算法評估患癌率 望避免90%多餘手術
熱門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