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即時新聞網
類器官|港大醫學院全球首創類器官抗體檢測平台 冀成業界類器官測試標準
來源 : 經濟日報
更新 : 2025-08-28 17:26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的團隊成功建立全球首創類器官抗體檢測平台,較傳統細胞系更加真實地模擬病毒在在呼吸道中的感染,從而準確評估抗新冠病毒抗體及疫苗的有效性,團隊冀建立一套類器官中和試驗平台測試的準則供業界跟從。現時科學界的中和抗體活性評估是基於細胞系,惟細胞系是使用癌細胞及動物細胞,與人類細胞有差距。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周婕表示,類器官也被稱為「迷你器官」能展現出與其來源組織相似的結構和功能特徵,團隊建立的首個人類呼吸道類器官培養系統可以在體外重建整個人類呼吸道上皮,包括鼻黏膜類器官、氣道類器官和肺泡類器官,其建構成功率達到95%且可以穩定維持6-12個月,高度還原真實人類呼吸道上皮組織,可更加精準評估藥物及疫苗功效。參與這項研究的團隊成員、傳染病學講座教授兼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袁國勇表示,這項研究革新了長期依賴基於細胞系抗體中和功效的評估方法。透過呼吸道類器官平台,能更準確評估中和抗體在人體內的實際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可靠的科學依據。袁國勇指,希望這項研究成果能成為未來檢測呼吸道病毒中和抗體和疫苗功效的新一代金標準。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系主任杜啟泓指,類器官抗體檢測平台會先透過鼻拭子,抽取人體樣本,再通過長期擴增和分化成熟階段,培養類器官,然後將病毒和抗體加到類器官,進行活病毒及假病毒檢測,若有中和抗體的話,抗體就會黏在病毒上,防止病毒進入人體細胞,以評估抗體功效。被問到是否採取不同的人的細胞,測試結果是否存在差異,他指,研究結果顯示,不同人的鼻腔樣本培養的類器官都相當類似。杜啟泓續指,傳統細胞系的優勢是可永續培養且易存活,但原代人類細胞培養存在很大局限,傳1-2代後就無法使用,很難作研究;而類器官接近傳統細胞系的永續性,根據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周婕保守估計能維持12個月,實際可能超過12個月甚至24個月。隨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 於今年4月宣布重大政策轉變,鼓勵採用類器官技術開發藥物,並計劃於未來3至5年內逐步取消對動物實驗的強制要求,並積極推動與類器官技術應用於藥物開發,加快抗體藥物上市進程。杜啟泓表示,希望類器官抗體檢測平台可作為臨床前測試,而在使用類器官技術開發藥物也能剔除大部分有毒性的藥物,相信其後在作臨床測試的時候也會更加安全,又指未來類器官還可用於癌症等非感染性疾病。至於暫時未有監管機構對類器官抗體檢測平台設置標準規範,杜表示,周婕作為領域的先行者,希望她提出的標準可以得到推廣或能參與定制有關標準。周婕聯同系主任杜啟泓,以及袁國勇教授的團隊,與國際類器官先驅、荷蘭Hubrecht Institute 的 Hans Clevers 教授早於2017年開展國際合作,成功建立了源自肺幹細胞和鼻腔細胞的呼吸道類器官培養系統;通過不斷優化,團隊建立了標準化的鼻黏膜、氣道和肺泡類器官,實現完整呼吸道上皮細胞的體外重建和大規模擴增,現已成為呼吸道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並先後於2023和2025年榮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港大醫學院團隊的創新成果有望為其他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的研發提供了全新平台,大幅加快全球抗病毒抗體藥物和疫苗的研發進程。相關研究論文將於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