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即時新聞網
遙距醫療監管不足 收費欠清晰無退款渠道 消委會促設認證制度
來源 : 東方
更新 : 2025-08-19 23:03

隨着科技進步,睇醫生不再需要落樓,病人上網已可獲遙距診症。不過,消費者委員會最新研究發現,現時監管遙距醫療的框架分散,法律責任並不清晰,例如有可簽發醫生紙的平台聲稱,遙距診症服務並非用於診斷或被視為治療。而服務資訊透明度亦被揭不足,包括退款機制不明確等。該會倡港府將其納入監管框架,短期設自願認證制度及「白名單」。有議員認同需填補法例漏洞,稱相關平台就如實體診所一樣需規管。 該會在去年5月起分別以問卷分別訪問逾800名中西醫、逾800個消費者,以及14個遙距醫療提供者,另檢視19個相關服務提供者的網頁等資料,發現有約一半受訪私家中西醫曾增供遙距服務,當中逾70在疫情後仍維持;另約73%有曾使用相關服務的消費者表示,曾不止一次使用此類服務,多數諮詢感冒、流感,但雙方均認為服務未能檢查身體是最大障礙,亦有近30%消費者憂慮會出現醫療事故或誤診。 研究亦發現,現行規管私營醫療機構或中西醫的指引未有涵蓋所有服務提供者,例如非私營醫療機構及保險公司營運的遙距醫療平台未有專門機構監管,而相關指引亦多以概括原則的方式撰寫,如「遙距醫療醫護水準與當面診症相同」,個別服務提供者的職責和法律責任亦不清晰。 消委會指出,19個被檢視的商家之中,有4個縱使會簽發稱「醫生紙」的醫學證明書和處方藥物,卻聲稱所提供的遙距診症不應被視為診斷或治療。有平台聲稱能提供文字診斷,該會稱衞生署已轉介個案予醫委會調查是否有西醫違反相關專業操守。另有8個訂立的條款中迴避因病人使用服務而可能引致的損失或傷害所帶來的法律責任。 另外服務收費及資訊普遍欠缺透明度,而19個被檢視的商家中,有3個沒有在網上提供服務條款,15個沒指明在不適合遙距醫療病人的退款安排;而在14個受訪商家中,4個沒訂立任何服務條款。 消委會建議就相關專業人員制訂更詳細的指引,釐訂臨床標準和訂明法律責任;短至中期鼓勵平台建立自願認證機制,相關行業組織亦可建立「白名單」,並列出符合相關標準和要求的平台等。 曾任前食衞局政治助理的議員陳凱欣表示,遙距醫療並非新鮮事,只是過去集中在奇難雜症或癌症,而需諮詢海外醫生的況下應用,一般會有本地醫生同時跟進,因此毋須特別立例規管。部分家庭醫生與病人過去亦有「另類」遙距診症,舉例在夜間「頭暈身㷫」會致電相熟醫生「求救」,只是過去未必需收費,而現時的通訊方式改變,以及涉及處方藥物和醫生紙等。 陳凱欣認為,科技進步下「已經返唔到轉頭」,而政策亦需與時並進配合。她提到,線上醫療平台就如實體診所等醫療機構一樣,只是服務的方式改變,應同受衞生署等部門規管,認為需填補現行法例的漏洞,包括理順運送藥物流程、要求平台需由專業醫療人員負責營運等。 對於有平台聲稱能提供文字診斷,陳質疑,「醫生」在不了解病人的情況下診症,給人感覺似乎志在滿足醫療程序,有「呃醫生紙」或「呃保險」之嫌,若情況屬實,涉事醫生或需負責,而「醫生」並非持專業資格,或涉及無牌行醫等刑事問題,促政府跟進。 消委會主席陳錦榮表示,隨着人口老化,相信使用服務的人會愈來愈多,投訴個案亦料會上升,有必要進一步規管相關服務。 消費保障政策、商營手法及申訴小組主席余承章則引述遙距醫療平台營運者指,缺乏清晰規範亦擔心「踏地雷」,在不知情下違反法例,歡迎政府制訂條例和指引。港府回應指,現時已有規管醫療專業人員的遙距醫療指引,亦願意與相關專業監管機構溝通,制訂具明確方向的遙距醫療服務指引。
已複製
https://www.headline4hk.com/article/20250819/oncc/bkn-20250819100024168-0819_00822_001/
遙距醫療監管不足 收費欠清晰無退款渠道 消委會促設認證制度
遙距醫療監管不足 收費欠清晰無退款渠道 消委會促設認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