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即時新聞網
發展北都大學城 議員:要擺脫小修小補慣性思維
來源 : 東方
更新 : 2025-07-10 12:02

立法會今日(10日)辯論「動態規劃及整合土地,加快北都大學教育城發展」的議員議案。議員江玉歡指香港若志在成為全球教育樞紐,便需擺脫「小修小補」的慣性思維,北都大學城亦不應僅是現有院校的「擴容補丁」,亦有議員認為大學城發展不應仍停留在研究階段。 根據北部都會行動綱領,專上教育及相關用地將會落在洪水橋(5公頃)、牛潭尾(46公頃)及新界北新市鎮(40公頃)。議員江玉歡指3塊土地中,僅洪水橋的5公頃用地的土地準備進度較為成熟,有關的土地收地基本完成。以港大為例,14公頃的用地容納了約四萬學生(2023 -24年計)。若洪水橋用地僅僅5公頃,可收的學生數量有限,有違資源善用的原則,以目前較為成熟的5公頃的教育用地難以將這一計劃「一炮打響」。 她指香港若志在成為全球教育樞紐,便需擺脫「小修小補」的慣性思維,北都大學城不應僅是現有院校的「擴容補丁」,而需以前瞻性土地規劃為核心,打造集教學、科研、產業與生活於一體的創新生態圈,而僅5公頃用地能承載多少跨學科實驗室?能容納多少產學研合作平台?當前洪水橋的規劃體量,恐怕連單一學院的完整教學鏈都難以維繫,更遑論承載「科技及其他產業」的聯動需求。若滿足於「5公頃起步」的保守方案,不僅會陷入「建成就落後」的被動局面,更會錯失與大灣區科創走廊形成戰略共振的窗口期。 她認為真正的前瞻性規劃,應是打破「教育用地僅服務教學」的思維定式,拒絕「地塊分割」的碎片化開發,構建「產教研」三位一體的生態閉環,讓北都大學城從誕生之初就具備發展教育、科技、經濟的複合功能,才能真正成為香港銜接世界的知識口岸,而非現有教育體系的簡單外延。 政府搶人才,議員梁美芬指要留住人才,首先留住人才的心,明顯香香港教育的配備然不足,內地已看到國際學校需求,香港亦要有中小學的一條龍服務,她指「深水埗咁窮」,有間城大便帶動區域動力,北都大學城亦會產生這種效果,而北部要與地並存出海,像彈弓跳般,亦有協同效應。她強調現時不是仍在說研究的階段,而是要有意向書,說清楚如何發展。 另一議員鄧飛指香港要成為國際教育紐,不能單以土地面積及規劃去考慮,因香港在這方面顯然不足,反而是要吸引國際學生來港,同時要留意市市場導向,例如要留意需要多少土地建教學樓及宿舍,以及有多少外地生來港,「唔係閉門造車自己去計」。他認為政要跳出傳統思維, 結合產、科、研,才會有高端發展。
已複製
https://www.headline4hk.com/article/20250710/oncc/bkn-20250710094254229-0710_00822_001/
發展北都大學城 議員:要擺脫小修小補慣性思維
發展北都大學城 議員:要擺脫小修小補慣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