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即時新聞網
工程期間供電電纜受損個案回升 與工人安全意識有關
來源 : 商台
更新 : 2025-10-06 12:51

供電電纜在建造工程期間受損的個案近年回升,機電工程署機電工程師黃偉政表示,成因與施工者安全意識及工作質量等有關,例如有人在施工前未有做好地堪工作、施工者錯誤使用挖掘機或手提動力工具,造成地下電纜損壞、前線員工未充分了解實務守則要求,以及未掌握與工程有關的足夠資訊,包括地下電纜的準線和深度、安全施工程序等。他強調,工人在電纜附近工作時要和電纜保持適當距離,亦要清楚閱讀電纜圖則,同時要由合資格人士進行地下電纜探測,並要委派信號員在架空電纜下指示操作員保持安全工作距離。 中電技術主任陳卓峯指,不少工人因誤鑿地下電纜而受傷,曾有工人安全意識較低,會將電纜附近的警告帶鋸開,漠視危險,直接在下方進行工程;有工人則不是負責相關工種,但被要求到電纜附近工作,因不熟悉工作而引致意外;亦有施工者未有設標記,提醒前線工人地下電纜位置。港燈支援工程師羅一帆就指,損壞供電電纜會導致嚴重後果,除人命傷亡外,亦會令電力供應中斷,工程停止,損失時間和金錢。他舉例,9月頭淺水灣一個地盤因泥釘鑽探機觸及地下供電電纜,令附近多戶停電,現時工程需要停工,調查為何未有在施工前進行地下電纜探測工作,影響工程進度,造成金錢損失。 建造業議會:工地文化未有改善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指,今年至今已有10宗工地死亡事故,以及16宗猝死個案。他表示,約六至七成事故都是由前線管理人員心態和行為造成,批評工地文化未有改善。去年一份建造業安全意識問卷調查顯示,影響建造安全的因素包括趕工文化、前線人員及管理人員的心態、忽略安全施工方案等,7.5%受訪工友面對趕工會選擇漠視安全施工方法,約14%工友則認有沒有義務執行「動態風險評估」,更有4%前線管理人員認為沒有義務「監察工友安全地施工」。 何安誠強調,施工前必定要先完成「動態風險評估」,亦要做好地盤簡報,讓所有人都清晰了解施工程序。何安誠又表示,政府為北部都會區發展「拆牆鬆綁」,更額外預留300億元,加大未來2至3年的工程項目開支,認為對建造業界是好消息,但指某些工種長期人手不足,例如機電及升降機維修等,議會每年培訓約1.2萬位工友,相信足以應付政府未來的多項大型工程。暕